王克亚:热血奉献教育的燃灯者

编辑:点击:71 时间:2025-09-23 文章来源:校庆网

个人简介:

王克亚(1930.8—2024.8),男,汉族,湖南长沙人。195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1951年参加工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为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王克亚毅然从武汉医学院奔赴郧阳,投身国家农村医疗卫生事业。1989年9月,被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颁发纪念奖章。

2024年8月4日,王克亚因病在十堰离世,享年95岁。作为54位建院元老之一,他扎根郧阳山沟,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为湖北医药学院的建设发展奉献一生。他是备受尊崇的前辈,堪称“最美湖医药人”。

奔赴郧阳

 青年时代的王克亚

上世纪中叶,新中国的医疗卫生版图还存在着诸多“留白”,广大山区像是被现代医学之光遗忘的角落,缺医少药、医学知识匮乏的状况严重。1965年,根据党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结合湖北新设立的郧阳、咸宁两个地区行署的实际,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由当时的武汉医学院和湖北医学院各自筹建一个医学分院。

11月中旬,王克亚被指派前往郧阳分院负责教务管理工作。12月16日,王克亚风尘仆仆回到武汉,却发现前一天大批奔赴鄂西北的人员都已先行离开。因为招来的学生都已到校,正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建校,要想2月初顺利开课,各项准备工作刻不容缓,他这个负责人必须尽快到任,最迟元旦一过,就得马不停蹄奔赴郧阳。

1987年6月,王克亚在党代会上发言

在武汉的十来天,王克亚一天都没闲着,满心都是筹备开学的事儿。他心里清楚,这一趟郧阳之行,肩负的是培育医学人才的重担,再难再累,也得稳稳地迈出每一步,绝不能辜负组织信任和山区学子的期待。1966年元月3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王克亚便随着武医派去郧阳检查工作的一位领导,一道钻进了那辆略显陈旧的吉普车,就此踏上奔赴郧阳的路途。次日上午,王克亚简单归置了下住处,连口气都没多喘,下午就一头扎进开学准备工作里。

兢兢业业

1965年12月初,郧阳分院迎来了中专90名、大专40名新生,他们到校已有月余,此前一直在热火朝天地搞建校劳动。王克亚抵达郧县时,望着那满是尘土与忙碌身影的校园,心里清楚,迅速筹备开课,已是火烧眉毛之事。

王克亚便与解剖教研室的贺维新老师商讨起棘手难题——大、中专都开设解剖学,师资有限,这课该怎么整?问题一抛出,他马不停蹄组织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师围坐探讨。让他动容的是,大伙毫无二话,秉持大协作精神,不论专长是生理、生化、病理还是药理,也不论职称是教授、讲师还是助教,都纷纷应下,投身解剖实习教学。

1966年2月初,学校磕磕绊绊地开课了,新修的四个小教室也赶在这时竣工。但在1966年下半年,郧阳地委、行署传来消息,因中央“三线建设”、二汽筹建,十堰将成地级市,郧阳地委、行署即要动迁,学校也得跟着搬。王克亚受命参与选址,在五堰到三堰间反复勘察、比对。之后,全体教职工用步行拉练方式,从郧县新城走到三堰看新址,一路艰辛,却也满怀期待。

80年代,王克亚(右)与孙鹏飞教授(左)合影

全体教职工开始搞基建,一栋栋楼拔地而起,教室、教研室、实验室、宿舍依次建成。1967年底大体完工,1968年初顺利搬迁,全院在十堰过了春节。

1971年,学校招收推荐工农兵学员,此后数年,一批又一批医疗专业大专生、郧阳地区卫生学校多专业学员入校,为郧阳培养诸多医务人才,王克亚在教学管理一线默默耕耘,倾尽全力。

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得以恢复,就像一道曙光,穿透了此前多年教育领域的阴霾,也照亮了王克亚前行的路。他四处搜罗最新医学资料,跑兄弟院校请教,还发动老师们结合临床实践与教学经验编写内容。新大纲出炉,那是反复研讨、几易其稿的成果;新教材编印成册,字里行间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只为给学生递上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宝典”。

1984年,王克亚在1984级专修班开学典礼上讲话

为了购置和更新教学设备,他一趟趟往财务处争取经费,和供货商谈价格、挑质量,争取花小钱办大事。从基础的实验器材到先进的模拟设备,一点点充实着实验室、教室,让教学不再因“硬件”匮乏而受限。

教学管理规范化逐步推进。制定规章制度、优化课程安排、严抓教学质量监控,王克亚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同样棘手。他四处奔走,联系本地医院,谈合作、签协议,改善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实操机会,把理论用于实践。职称评定工作开展时,他又牵头组织,公正审核、严谨把关,让老师们多年付出得到认可,工作更有奔头。

怀善弘知

退休的钟声敲响,王克亚的生活节奏看似慢了下来,可他的心始终系于湖北医药学院这片承载着无数奋斗记忆的土地。校园于他而言,犹如自家精心呵护成长的孩子,即便已“长大成人”,也割舍不下那份牵挂与期许。踏入王老的家门,屋内陈设简朴得令人动容。可屋里最打眼的,当属琳琅满目的书籍。走近细瞧,各类书籍按主题规整排列,医学专业典籍透着严谨学术气息,人物传记满是历史沧桑与人生智慧,文选则沉淀着文学的馥郁墨香。

2020年8月,王克亚拍摄校史专题片时在家里

王老常常踱步于湖北医药学院的校园小径上,每见有学生结伴而来,王老脸上便瞬间绽出和蔼笑意,抬手亲切招呼。谈及专业学习,王老专注倾听,听到学生为知识点犯愁,像药理作用难记、病理分析摸不着头脑,他立刻进入“解惑模式”。分别之际,王老还不忘从随身布袋掏出几本精心挑选的书籍,递予学生。多年来,遇到多少人,送出多少书,他自己也记不清了,粗算约莫两千多册。

2023年5月15日,王克亚在校史馆观看校史专题片《燃灯者之梦》

在王老观念里,分享书籍是传递希望、播撒善意。“我本非学医出身,在这医学院校任教,更明白吃透高等教育、深谙医学知识多要紧。我就盼着,多一人因我的书开了窍、长了本事,人呐,心里不能光装着自个儿,多想着旁人,这日子、这学问,才有奔头。”这般质朴言语,恰似他一生写照,以书为桥,将知识福祉送向四方。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kDymdX27MdHpVBx0_MsAw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