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湖医药

【中国网】湖北医药学院怡敏支教队:医学生俯身乡野,薪火相传14年

编辑:点击:10 时间:2025-10-18 文章来源:湖北医药学院

“老师,明年还来好不好?我把最喜欢的橡皮分给你。”2025年暑假,在十堰市茅箭区路北社区爱心托管班的离别时刻,一个小男孩紧紧拉住湖北医药学院怡敏义务支教志愿服务队队员的衣角,稚嫩的话语里满是不舍。

为期19天的“七彩假期”支教活动圆满结束之际,孩子们手中紧握着自己制作的布贴画和写满童真感谢的信件,这些成为怡敏支教队医学生志愿者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传承初心,从榜样精神到团队使命

怡敏支教队的创立,承载着一段感人的初心故事。队伍名称中的“怡敏”,源自中国好人、湖北医药学院退休教授陈怡敏。

这位75年前从印尼归国投身祖国建设的老党员,自2000年起在自家客厅开辟“教室”,风雨无阻二十余年,义务辅导农民工子女逾200人,自费购教材、设奖学金,用大爱点亮无数孩子的求学路。

2011年11月,湖北医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学子们深受感召,正式成立怡敏义务支教志愿服务队,立志将陈怡敏教授的奉献精神薪火相传。十四年来,这支队伍从榜样手中接过旗帜,将志愿服务从“一个人的教室”拓展为“一群人的远征”,足迹不断延伸,影响力持续扩大。

今年暑期在路北社区的实践,累计服务时长超3000小时,惠及社区儿童200余人。怡敏支教队曾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等多项荣誉。

创新实践,不一样的支教模式

区别于传统支教,怡敏支教队充分发挥湖北医药学院的学科优势,将“健康赋能·教育筑基”的理念贯穿始终。

在今年暑假的“急救科普小课堂”上,志愿者们创新采用“理论+实操”双轨模式:通过动画视频将急救原理转化为“断电先于救人”“卡住东西按肚子”等通俗口诀,并借助假人模型实现100%实操训练,使孩子们从“不敢动手”到自信操作海姆立克急救法(“弯腰抱腹、一按一提”)。

生活健康课上,“隐形糖”知识科普让85%的学生掌握食材含糖量辨识能力,推动健康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当孩子们主动提醒家人“妈妈,胡萝卜和莲藕含糖量可高啦,我们以后要注意哦”时,这种将医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的能力,正是怡敏支教队“1+2+3”关爱行动模式(即坚持一条“健康赋能·教育筑基”主线,依托“医学+志愿服务”“线上+线下”两大体系,打造“健康守护+能力筑基+培根铸魂”三阶课程)的生动体现,该模式也有效破解了短期支教深度不足的难题。

双向成长,医学生们的田野课堂

支教实践不仅是付出,更是医学生自我锤炼与认知升华的宝贵机遇。面对社区儿童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和突发状况,从调解课堂小摩擦到处理学生身体不适,队员们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迅速提升。

 “把复杂的医学知识‘翻译’成孩子们能懂的语言,有时比解一道医学难题更需要智慧。”一位队员深有感触地说,“这次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医生不仅是治疗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者。在基层,普及一个正确的卫生观念,其意义可能不亚于治好一个病人。看到孩子们开始自觉佩戴口罩、勤洗手,提醒家人注意健康饮食,这种预防的价值无比巨大。”

许多队员在亲身感受到基层医疗资源的匮乏和健康需求的迫切后,职业志向更加清晰。多位队员表示,未来将投身基层医疗服务,或专注于儿童健康、心理健康等急需人才的领域。“当孩子拉着我的衣角问明年是否还来时,那份纯粹的期待让我更清楚自己未来要守护的方向。”一位队员动情地说。

展望未来,构建长效机制

如何让支教效果特别是健康干预持续发挥作用,是怡敏支教队重点探索的方向。目前,该团队正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常态化活动巩固成果,如定期回访合作学校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另一方面在社区持续开展“七彩课堂”,并利用寒暑假“返家乡”实践扩大覆盖面,惠及更多群体。

未来,怡敏义务支教队将聚焦“医学生支教”特色,深化“1+2+3”机制建设,做好志愿者招募与考核,深化“五育融合”课程,将医学特色(如急救培训)与素质教育结合,引入更多“小小医者”体验项目,并拓宽“最美小园丁”项目覆盖面。

从陈怡敏教授家中的一方书桌,到如今深耕社区、辐射周边的志愿服务网络;从传授知识到播撒健康火种;从青涩医学生到读懂乡土中国健康需求的守护者——怡敏支教队的医学生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志愿精神,在支教路上书写着医学人的温度与担当。他们的每一次俯身乡野,都在为“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增添一块坚实的基石。(通讯员:陈盈盈)

新闻链接: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yxz3ReBI.html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