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书记校长信箱 信息门户

校园要闻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校园要闻 >> 正文

建成支点·我来谈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谭艳:对标对表谋发展 求实求新创未来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数:

【编者按】

2月5日,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在汉召开,按照“一年开新局、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的步骤,提出重点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

为凝聚共识、共绘蓝图,特开设“建成支点•我来谈”专栏,本栏目将聚焦“使命之问、破题之策、担当之行”。通过邀请广大干部师生谈认识,谈体会,谈举措,全景展现医学院校服务战略支点建设的硬核担当。在这里,您将见证“医学所能”与“湖北所需”双向奔赴的澎湃动能,触摸“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强劲脉搏。奋进新征程,且看湖医药如何作答!

                               

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落实全省全市“新春第一会”精神,需要我们对标对表谋发展,求实求新创未来,以更实的举措推动发展,以更快的步伐迈向一流。

一要人才攻坚,全链激活创新动能。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分类管理与精准服务机制需进一步优化,目前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的全周期跟踪服务,尚未形成系统化闭环,对人才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与响应效率还需强化。我们要秉持“引凤筑巢”“育才成林”“用才兴邦”的系统思维,实施精准化、特色化、高效化的人才引育策略,切实构建“优”的育才格局,营造“暖”的留才生态。既重视引进人才“输血”,更重视培育人才“造血”,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多维培养体系。铺好路子,搭好台子,分类实施人才评定、评审、评价,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提供凭本事说话的空间和靠本事吃饭的机遇。以主观能动克服客观被动,用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最大的诚意,打破人才“虹吸效应”,坚持把人才牵挂的关键小事办成头等大事,主动做到“问计、问需、问效”,打造有温度的“人才之家”。

二要教改重构,多维重塑育人体系。当前,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度与协同性也有待提高,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关键领域的标准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统筹规划不足、动态调整滞后等问题,教学督导反馈的及时性与改进措施的针对性仍需深化。我们要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立足当前和兼顾长远相结合,着眼于教育教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深化整改,将新医科“医学+X”复合培养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临床能力、科研创新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纳入智能医疗、公共卫生等前沿内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基础与临床课程,增设医学人工智能、健康大数据等模块;采用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技术,加强床边教学与社区实践,提升解决真实医学问题的能力。建立“目标-实施-监测-改进”循环机制,结合第三方评价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形成以评促改、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要数字赋能,全域构建智慧生态。当前,传统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服务载体的多元化探索、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还比较滞后。以大数据为纽带的产教融合、医教协同资源整合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全要素、全流程、全场域的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搭建一体化数字教学平台,整合虚拟仿真实验、在线课程、临床病例库等资源,支持混合式教学。开发3D解剖、虚拟手术训练、流行病模拟等VR/AR教学场景,弥补传统实践资源不足。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覆盖急救、外科等高风险操作,实现“沉浸式”技能训练。开设“医学大数据分析”“数字医疗技术”等前沿课程,推动基础医学与临床知识的数字化整合。建立跨校共享的MOOC平台,促进优质资源流动。引入AI评分系统辅助OSCE考核,提升评价客观性。以此,推动医学教育向“精准化、智能化、开放化”转型,为培养适应未来医疗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

(审稿 陈建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