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5日,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在汉召开,按照“一年开新局、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的步骤,提出重点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
为凝聚共识、共绘蓝图,特开设“建成支点•我来谈”专栏,本栏目将聚焦“使命之问、破题之策、担当之行”。通过邀请广大干部师生谈认识,谈体会,谈举措,全景展现医学院校服务战略支点建设的硬核担当。在这里,您将见证“医学所能”与“湖北所需”双向奔赴的澎湃动能,触摸“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强劲脉搏。奋进新征程,且看湖医药如何作答!
我校马院在服务湖北“建成支点” 战略中,将立足医学特色,通过大思政课建设、理论宣讲、一体化共同体、校地合作、教学改革创新五大维度,构建“医学 + 思政” 的育人矩阵,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引领与人才支撑。
一是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培育“健康湖北” 建设者。开发、完善《健康中国战略与医学伦理》《大医中国》《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等特色课程,将湖北“建成支点” 中的健康湖北战略、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等内容融入教学,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担当。结合十堰市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建设,开展实地调研与案例教学。依托 “多彩中国” 大思政课品牌,打造 “医疗扶贫”“乡村振兴” 等实践模块,组织学生参与基层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宣传,将课堂延伸至社区、医院,强化 “健康守门人” 意识。与省卫健委、疾控中心共建 “大思政课” 实践基地,引入真实医疗案例与政策解读,提升课程的实践性与时效性。
二是通过中共湖北省委“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宣讲基地传播湖北发展“好声音”。围绕湖北“建成支点” 中的科技创新、绿色崛起、健康湖北等战略,组建专家团队开展专题宣讲。例如,解读《湖北省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中的医疗健康内容。与十堰市、丹江口市、茅箭区等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健康湖北进基层” 宣讲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卫生健康政策送到社区、农村,助力基层治理。打造 “理响马院求是杏林”特色宣讲品牌,如“健康中国微课堂” 短视频系列,通过新媒体扩大传播覆盖面。
三是通过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贯通全学段的思政教育。与十堰市中小学合作开发《生命教育》《医学伦理启蒙》等课程,在中小学阶段植入健康中国理念,高校阶段深化理论学习,构建“启蒙 - 深化 - 实践” 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选派教师参与中小学思政课培训,邀请成员单位中小学教师参与我校马院“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创新团队教研,形成“双向流动” 的师资培养机制。开放我校校史馆、生命科学馆等资源,为中小学提供实践教学场所。联合开发“健康湖北” 主题研学项目,促进全学段资源互通。
四是通过校地合作共建服务十堰市地方发展。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开展“医疗 + 思政” 帮扶,组织学生参与基层医疗服务,同时开展党的理论宣讲,实现 “健康扶贫” 与 “思想扶贫” 双促进。与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开展 “红色基因 + 工匠精神” 教育,培养既懂技术又有家国情怀的医药人才,助力湖北 “大健康” 产业发展。围绕湖北 “建成支点” 中的医疗健康问题,开展政策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努力成为健康湖北和健康十堰建设的“思想引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中国战略”等主题宣讲,提升基层干部群众对湖北健康战略的认知。努力成为十堰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文化纽带”。进一步拓展“红色教育基地”共建活动,将武当山、丹江口库区等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促进“医教协同、校地融合”。努力成为医学人文高地的“创新先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伦理学、应用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共建“医学人文研究中心”,为湖北医疗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五是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打造“医学+思政”特色品牌。教学模式创新。开发“医疗伦理虚拟仿真实验”,模拟医疗纠纷、公共卫生事件等场景,培养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与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药学院合作,开设“医学 + 思政” 跨学科课程,如《大医中国》《健康大数据与社会治理》。实践平台创新。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医院、疾控中心,参与医疗服务与政策调研,形成“实践 - 研究 - 转化” 的闭环。利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实践过程,开发 AI 辅助的学情分析系统,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化、数据化。评价机制创新。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与思政导师,将医德表现、社会实践纳入学业评价体系。采用统计模型分析学生在“健康湖北” 实践中的进步幅度,关注对基层医疗的实际贡献。协同机制创新。与汉江流域31 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整合政府、医院、企业资源,形成 “共建、共享、共育” 的协同育人模式。(审稿 陈建龙)